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德胜中学家庭教育课程开讲啦
2025-07-05
当孩子面对考试失利时选择逃避,当青春期的叛逆背后藏着敏感脆弱,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筑牢心理防线?6月27日,德胜中学联合北京市12355平台特邀心理专家禹宝琴老师开展体验式工作坊,用互动活动与专业理论为家长破解 “心理韧性培养”的成长密码。
一场“不坐板凳”的家长课:在体验中看见韧性
“请大家从‘蛋’开始,用猜拳决定进化方向!”课堂伊始,禹老师带领家长们参与“成长五部曲”进化游戏:从蹲下抱头的“蛋”到直立行走的“人”,赢者进化、输者退化。当有家长反复退化为“蛋”时,现场响起感慨:“这不就是孩子面对挫折时的样子吗?”这场充满隐喻的热身活动,揭开了心理韧性的核心 ——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重新站起的速度。禹老师指出:“青春期(12-18 岁)是心理韧性形成的关键期,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翻越火焰山,孩子必须在挫折中打磨出抗逆力。
四大模块:从认知到行动的韧性培养体系
正视挫折:成长必修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什么《西游记》要设计八十一难?”禹老师以经典隐喻解读挫折的价值:从“走出花果山”告别舒适区,到“翻过火焰山”培养坚持力,再到“到达灵山”学会正视成功,每个阶段都是心理韧性的“锻造炉”。
结合埃里克森发展理论,她强调:“青春期孩子正在寻找‘我是谁’,挫折经历能帮助他们建立角色认同。家长要像唐僧对待悟空,既给‘紧箍咒’的引导,也留‘花果山’的退路。”
解码复原力:比成功更重要的心理能力
“复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的心理弹性。”禹老师展示一组数据:具备高复原力的孩子,面对压力时的情绪恢复速度比普通孩子快 40%。她用 ABC 认知模型举例:A(事件):考试失利;B(认知):“我能力不足”→“这是查漏补缺的机会”;C(结果):自卑退缩→制定改进计划
抗挫小法宝:家长的 “松紧平衡术”
在“掌上育儿经”互动中,家长们左手比“五指山”压制右手“孙大圣”,当听到“西”字时需快速反应。游戏揭示关键:主动出击比被动防御更能培养掌控感。禹老师建议家长掌握三种角色:时而在前:用“成长型思维”语言引导 (如“你尝试的方法很特别”);时而在后: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试错(如“这次失败让我们发现了新问题”);时而在左右:建立“情绪急救站”(如设置家庭“吐槽时间”)。
共同宣言:做孩子的韧性榜样
我承诺:
我会学习心理成长的规律,正视孩子的成长变化,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我会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充分地做好家校沟通,积极地践行家校共育。
我会充分发挥互助的精神,与其他家长携手同行,共享家庭教育的智慧。
我会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努力成为成长型父母,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家长们齐声朗读宣言时,活动也画上了句号。
课后,一位家长分享感悟:“以前总替孩子扛挫折,现在明白:真正的爱,是教他在风雨中自己撑伞。”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挫折中淬炼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心理韧性,在成长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