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塑造身心 劳动改变大脑|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心理课
2025-10-22
第四届劳动节期间,学校心理学科组教师为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劳动塑造身心 劳动改变大脑”。讲座现场互动频频,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劳动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疑问开始:为什么需要自己动手?
“老师,很多家务将来不都可以让机器人来做吗?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动手呢?”讲座一开始,汪老师就抛出了这个许多同学都有的疑问。
通过阿登屋疗养院实验的分享,同学们了解到: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竟然如此重要。研究表明,被赋予自主权和责任感的老人不仅更加快乐、更有活力,甚至在18个月后健康状况更好,死亡率也更低。
“对于我们初二的同学来说,正是自我意识确立、渴望探索世界的关键期。”汪婷老师鼓励大家,“请抓住‘生活自我管理’这个最简单、却最宝贵的起点。”
劳动竟是情绪的“终极武器”?
“我平时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心情烦躁时让我去劳动,不是更累更烦了吗?”面对这个普遍困惑,汪老师揭示了其中的“反直觉奥秘”。
原来,劳动恰恰是对抗抑郁情绪“习得性无助”的利器。通过三大“情绪武器”:赢回“掌控感”、进入“心流体验”和启动“身体引擎”,劳动能够有效驱散低落情绪。
现场同学们拿起笔,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心情改造”计划,郑重承诺将在本周通过一项具体的劳动,“为自己的心情充一次电”。
劳动是大脑的“健身教练”
“为家庭和集体的劳动有用吗?那个时间我拿来学习不好吗?”针对这个疑问,汪老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通过伦敦出租车司机海马体变大的研究发现,同学们了解到我们的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就像肌肉一样,越用越强健。而劳动,就是一种全方位的“大脑健身法”。
讲座中最有趣的环节当属“手的智慧”VS“脑的想象”折纸体验活动。通过两轮不同的折纸方式,同学们亲身体验到“动手实践”如何让学习更加深刻、牢固。
“当你学炒菜、修理自行车、种植植物时,你都是在进行全方位的‘具身体验’。”汪老师解释道,“这是最生动的学习方式。”
从知到行:一份与自己签订的契约
讲座尾声,每个同学都写下了一份劳动宣言,选择了一项自己将坚持的劳动技能,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
“劳动的价值,不在知,而在行;不在一次,而在坚持。”汪老师最后寄语同学们,“希望你们能从这项小小的劳动中,感受到大大的能量。”
这次讲座不仅改变了同学们对劳动的认知,更为他们提供了一把提升心理健康和大脑能力的金钥匙。期待同学们将这份认知转化为行动,在劳动中塑造更强大的身心!